河北双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乐鱼app体育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农业动态

行业动态当前位置:>>行业动态

推动种业振兴,核心是创新,关键在品种。品种审定是品种入市“通行证”,也是国家实施品种管理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品种审定制度、标准上有哪些创新?在种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关键作用?今后品种管理方向将有哪些变化?


12月1-2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全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交流会。国家品审委主任委员会委员及品审办相关人员、各省品审委办公室主任,有关省份种子站负责同志、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统一试验主持人代表、有关专家到场参会,全面总结2016年以来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工作的做法成效和经验。


此次大会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品种审定制度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性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品种试验审定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加强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体系建设、健全部省两级品种审定协同机制的思路措施,安排布置了2024年品种试验审定重点工作。



筛选推介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保障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第三次修订的种子法自2016年实施以来,品种审定试验改革持续深入,绿色通道、联合体等试验渠道相继开通,试验类型和品种类别更加多元,有效化解了试验容量不足问题,释放了育种创新活力,加快了品种选育步伐。筛选推出了一大批高产稳产、绿色优质、专用特用新品种,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据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统计,2016-2021年,国家和省级审定品种数量分别由165个、1286个增加至1875个、6422个,两级共审定品种23055个,一大批新品种由育种田推向市场,极大丰富了农民选种、生产用种的选择。


“近年来,立足于农业生产需求,国家级审定推出了耐盐碱稻麦、镉低积累水稻、机收玉米和棉花、节水抗旱稻等生产急需品种,河南、福建、新疆等省区根据辖区内产业发展要求,审定了酿酒小麦、加工专用稻、长绒棉等一批特用专用品种。”会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指出。


前不久,国家级还审定通过了高油大豆品种19个、高蛋白品种7个,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等省份加大了高油大豆品种筛选力度,省级共审定通过高油大豆品种192个,为高油高产大豆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种源支撑。


为加快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国也在审定品种评价推介上持续发力。


刘信介绍,2016年以来,针对品种数量多、农民选种难等新情况,通过创新“大浪淘沙”的新品种优选机制,部省两级种子管理部门强化协作共建,依托180个国家展示评价基地,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每年在1300多个点展示示范品种4万多个,加大高油高产大豆、耐密抗倒玉米、耐盐碱作物品种评价筛选力度,分区域遴选推介优良新品种,加快了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组织开展了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观摩活动,进一步提升优良品种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结合展示评价结果和品种推广应用情况,分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特专型等四种类型,编制发布全国农作物品种推广目录,指导农户选种用种。


审定制度不断完善,护航种业长足发展

随着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市场对于品种的需求正在从“数量型”增长开始向“质量型”提升转变,品种审定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指挥棒”作用。


随着稻、玉米品种迅速增加,在解决了市场“缺品种”问题的同时,品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审定准入门槛偏低、同质化品种多等新问题也日趋突出。


考虑到稻、玉米品种在审定数量中占比大,2021年国家级先行修订了国家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适当提高审定门槛,引导培育突破性品种,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2023年11月,我国又对国家级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进行修订,对油脂和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了全方面优化调整。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表示,自2021年10月1日国家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实施以来,2022年、2023年国审品种同比分别下降了17%和4%,实现了国审品种数量由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回落。


在区试审定工作中,要让好品种脱颖而出,科学合理的审定标准是关键。“近年来,根据品种分类评价标准,国家级试验不断提高生态覆盖度、优化完善试验组别设置,新增了耐盐碱、节水、宜机、耐密等试验组别。”刘信表示。


各省也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及优势特色作物发展需要,在试验组别的设置和审定标准上更加科学合理。


如浙江省在全国率先设立籼粳杂交水稻区域试验,陆续新增糯玉米、早熟甜玉米、干籽大豆等区试组别。山东省设置了小麦强筋专用组、旱地组,玉米设置了春播4000密度组和夏播4500、5000、早熟5000、早熟5500密度组,棉花设置了轻简化组,水稻设置了机插秧组等,推进了当地优势作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


面向生产需要,近年来,各省品种试验审定体系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共安排2600万元建设26个省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配置小型田间耕作机械设备、智能考种仪、远程监控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由原来以人工为主向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变。目前,已建成25个省级。


此外,浙江、安徽、江西、河北、广西、四川等省区积极争取区试经费和条件保障,稳步提高区试经费补助额度,加大区试站点建设力度,不断提升试验质量水平。北京、天津、吉林、广东、重庆等省市加大试验审定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保证品种数据真实、有效、可追溯……近年来,我国品种试验审定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审定体系愈加健全,为品种创新和推广打牢基础

指导育种创新和品种推广,离不开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体系的完善和健全。


在国家层面,我国三次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开通了绿色通道、联合体等自主试验渠道,进一步优化了品种审定工作程序。制定发布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文本,启动实施省际间引种备案工作。优化各渠道试验审定品种编号规则,进一步加强了各渠道审定品种标识管理。制定《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品种审定试验全流程规范化管理。


省级层面,黑龙江、辽宁、天津、江苏、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宁夏、新疆等省区市陆续制定出台了审定工作流程、品种试验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文件,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山西等省区市明确细化引种备案规范性要求、部分省份还统一组织开展引种适应性试验,确保了引种品种生产安全……2016年以来,部省两级审定坚持市场化导向,持续推动着品种试验审定改革。


近年来,针对行业反映强烈的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农业农村部启动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开出了审定工作有史以来“最大罚单”,对查实的16个绿色通道、50个联合体进行清退和限期整改,共涉及464家单位。


虽然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效,但品种区试审定工作仍面临一些新挑战新问题。


“从审定品种看,品种审定数量、品种审定类型多但存在同质化问题,且不能充分满足生产需求,亟须加快突破。品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但配套管理落实不到位、部省协同联动不紧密,引种备案不规范等问题都需要下决心解决。”杨海生指出,下一阶段,品种审定工作要做好三个“一”:在工作部署上,要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国家级和省级审定有分工、不分家,必须上下联动、协同衔接;在工作任务上,梳理全国“一张表”,归纳总结阶段性工作难点痛点,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在试验体系上,实现全国“一张图”,推进数据信息共享、统筹布局,推进品种审定工作持续向好。


刘信提出,下一阶段,要准确把握区试审定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和种业发展上的中心任务。“品种审定不是搞一般性科研成果鉴定,而是要推出满足生产实际需求的新品种,必须推得开、种得好,受到农民欢迎、市场认可,需要对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等优良性状进行审核把关,要突出和紧紧围绕稳产保供的战略性需求、当前生产的紧迫性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需求,进一步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加快培育高油高产大豆、耐密抗倒玉米、优质食味水稻、强筋弱筋小麦、高品质棉花新品种,审定推出适宜机收的玉米、棉花和再生稻新品种,引导培育耐热抗寒、节水抗旱、抗病抗虫的新品种,满足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需要。”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网站地图